下面這段新聞應該是最近的調查吧
『中研院的社會變遷調查同時發現,在1992年到2007年間,國人認同自己是中層階級的人,從40%降到32%,自以為是中下和勞工階級的,更從50%竄升到64%。貧富差距擴大和階級僵化正在發生。為什麼社會階級不流動?』
就是說有64%的人自認為貧窮的中下階層。
我們是真的貧窮還是心裡覺得貧窮呢?
應該是上個月公司的月會吧,有一位新進員工在做自我介紹,講了一句『我的家境小康』頓時把我從昏昏欲睡的狀況拉回他的自我介紹。其實這位新進員工講話有點不太流利,加上怯場,說真的是屬於完全不會有人真的想聽他講話的類型,但是就因為一句『我的家境小康』吸引了我。
比爾蓋茲也說他小時候家境是小康
家境小康有什麼好吸引我的呢?
記得當時年紀小,在寫作文或是演講比賽提到我的家庭時,大多數的同學(也包含我)都會說我們的家境是屬於小康家庭,當時印象中小康家庭,就是沒有大房子住,但是也不會餓著的,一律都屬於小康家庭。只是久而久之,換自己當家了,怎麼完完全全感覺不到自己是屬於小康家庭呢?
說起收入,我應該比當年我父親的收入要高出不少才對。
講起支出,我也只有一個小孩,比我父親足足少了四個。
說起負債?說真的我也搞不清楚當時我父親真正的財務狀況,但應該是有些債務,而我就是有一筆房貸。(如果正常還款的話,應該也占不到我收入的30%吧)
這樣相較之下,為什麼當年我會覺得自己的家境小康,而現在卻覺得自己很貧窮呢?這真是一件很值得思考的一件事。是因為自己太過於有憂患意識了呢?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呢?
現在很多人看了很多理財的節目,應該也讀了不少理財的書或雜誌,其中常常有人要灌輸我們一個觀念,就是你退休之後該怎麼辦,你要存多少錢才可以退休,或是你要怎麼去贏造一個讓自己財務自由的理財模式。
但是當自己越清楚『專家講的意思』時,就會覺得自己怎麼離那麼目標如此的遠呢?你有自信現在的工作可以做到退休嗎?你有自信可以存滿一千萬或兩千萬退休嗎?你有一個可以錢滾錢,滾到可以每月應付你未來沒工作十的生活支出嗎?
我想前文提及的64%的人應該對前面的問題,都是持否定的答案。
這會不會是大家都覺得自己貧窮的原因呢?
~看來自己又需要好好發揮慧根,領悟一下了。